【导语】滨州公开政在行动,是滨州市政府办公室和滨州市新闻传媒中心联合推出的聚焦政务公开的新媒体栏目。本栏目将围绕民生关注、营商环境、热点回应等方面的主题,聚焦政策落实,助推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全过程公开。农村饮水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关系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是最基本的民生保障。今天,让我们走进滨州水务,看看他们是如何完善农村供水管护机制,创新农村供水管护模式,提升农村供水工作水平,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呵护群众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
【正文】滨州市坚持“四个思维”,聚焦“四个领域”,开展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实现全市村内供水管网应改尽改、水厂深度处理工艺、县级统管三个全覆盖。
【同期声】滨州市城乡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道义:近年来,滨州市把农村供水保障作为重点民生工程,滨州市大力开展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着力做好夯基础、提效能、优服务三篇文章,全力打造“品质供水”品牌,周乃翔省长给予肯定性批示。
一是工程建设,保障供水能力。投资30.65亿元,建设4座水库,完成3453个村3.4万公里供水管网改造和21座水厂深度处理改造。目前,全市实现村内管网应改尽改、水厂深度处理全覆盖,自来水入户率达100%,供水保障率进一步提升。
二是数字赋能,提高智水效能。构建“1 7 n”智慧管理网,建设管网gis图,实时监测水量、水压等运行数据,遇有异常情况,及时报警、及时处理。同时,更换智能远传水表70万块,抄表无需人工作业,缴费实现线上自助,群众可以远程查信息、足不出户交水费,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三是系统改革,提升服务水平。成立8家供水公司,因地制宜推行“公司直管到户”或“县级公司 乡镇服务中心”模式,实现县级统管全覆盖。各公司均配备“供水管家”,并设置专用服务热线受理诉求,打通农村供水“最后一公里”,让群众用水更舒心、更顺心、更安心。
【正文】农村供水保障实行“三个责任”和“三项制度”,目前滨州市各县市区均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运行管护模式。
【同期声】滨州市城乡水务局农水科科长 陈连波 全市印发《滨州市农村供水水质提升工作实施方案》,指导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开展供水管护机制改革,目前已建成41个供水服务中心。一方面,在滨城、阳信等5个县市区积极推行“公司直管到户”模式,公司根据村庄分布设立服务中心,村内管道维修与水损全部由公司承担,形成“一个主体管理,一个标准供水”县级统管新格局。另一方面,在沾化、邹平推行“县级公司 乡镇服务中心”模式,县级供水公司根据乡镇区划设立服务中心,人员实行“乡镇 公司”双重管理,工资实行“月薪 绩效”制,调动工作积极性。
【正文】在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中,全市村内供水管网得到很大提升和改进,供水格局、供水能力也得到很大改善,水质安全问题同样是农村饮水安全的重要内容,比如饮用水中的水垢、味道等问题也是群众比较关心的。
【同期声】滨州市城乡公共供水水质检测中心专家 肖巨兰:天然水中含有大量的钙、镁等矿物质,加热后,会形成不易溶解的钙镁离子沉淀物,沉积在水壶表面形成水垢。一般情况下,水中钙、镁离子的总浓度大于200mg/l时,烧开后就会出现水垢,但在国家标准规定限值(450mg/l)范围以内时,不影响人体健康,可放心饮用。
【同期声】沾化区思源湖水厂经理 张守国:为确保自来水符合安全卫生,抑制细菌在管网内滋生,防止水生传染病的发生,生活饮用水必须要消毒。消毒水药味其实是水中余氯的味道。采用氯消毒的供水工程,水中会有一定氯味。国家对消毒剂余量有严格的要求,自来水中消毒剂的含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煮沸后可基本消除。我们能感觉出氯味,也表明水质是安全卫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