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讯 近年来,滨州市城乡水务系统立足农田灌溉,扎实推进灌区现代化改造、“灌溉一张图”建设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降低群众灌溉成本,减轻群众用水负担,同时,提高了灌区智慧化水平和水资源调配能力,实现了灌溉效率和效益双提升。
“韩墩灌区十四五期间现代化改造工程共计投资2.239亿元,目前已经完成3个年度1.51亿元的工程建设任务。已经初步具备了“节水、生态、智慧、高效”的现代化灌区的雏形。”韩墩基层科负责人刘长永介绍,韩墩灌区管理道路已经全线贯通,干级渠道衬砌达到95%以上,年节水达2000万方,被水利部授予“节水型灌区”。
2024年,滨州实施小开河、簸箕李、韩墩等6处灌区现代化改造,整治衬砌干支渠123公里,改造建筑物188座,改善灌溉面积71.6万亩,灌区供水能力大幅提升。2024年我市遭遇近二十年最强气象干旱天气,防指及时启动抗旱应急响应,引用应急抗旱黄河水3.05亿方,占全省总量43.6%,抗旱保供水取得积极成效。“近年来,通过实施韩墩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工程,对潮河干渠进行边坡衬砌和混凝土护底,极大的减少了黄河水在引黄干渠内的渗漏损失,提高了输送水效率。”沾化区滨海镇水利站负责人张金峰介绍,以前引黄时,黄河水从渠首到滨海镇需要两天时间,现在同等流量只需要半天时间,大幅缩短了引水时间,群众灌溉更加便利、高效。
同时,我市还积极推进“灌溉一张图”建设,通过实施清波河水系连通治理、阳信农村水网引调水等水系连通工程,畅通区域水系,提升灌溉保证率。作为引黄灌溉的重要载体,张肖堂引黄灌区通过项目改造,可以实现年农业灌溉节水约56万立方米,改善灌溉面积11.01万亩。“结合沙河治理工程和潮河双闸建设,提升了全区灌区河道的拦蓄能力和生态补水能力。”滨城区城乡水务局农水科李天宇告诉记者:“与韩墩、小开河灌区实现了横向水系连通互补,构建了更为顺畅的水系网络,提高了全区水资源调配能力。”
2024年以来,全市城乡水务系统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共完成改革面积473.2万亩。“自从安装了这个智慧灌溉系统后,浇地又快,又省事。”在阳信县翟王镇马王村农田里,种粮大户王同生谈起改革效益,难掩内心的喜悦,“你看插上卡,打一个电话,水就能到地头,原来浇个地一家人忙活,现在我一个人就能干。”
之前,王同生18.5亩农田都是通过传统水泵 “小白龙”方式灌溉,不仅耗费人力,实际费用也无从计量。然而该县通过建设智能计量设施、完善用水管理机制等措施,实施精准灌溉,推广“小型泵站提水 管道输水 手机遥控节水灌溉”模式,农业灌溉用水计量到用水户,实现“按量收费”。“现在都是计量到户,省水就是省钱,原来一亩地40元,现在也就是平均20元就够!”王同生说。
推进现代化农田灌溉,数字赋能是根本。滨州市引黄灌溉服务中心坚持“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全力打造能用、实用、好用的数字孪生灌区平台。通过该平台,灌区负责人可以全面及时了解引黄闸的引水流量和多少支渠在引水等灌区的水情,通过遥控启闭引水闸,进行干渠的自动化测流,实现了高效管理。韩墩灌区东郊管理科科长刘长永介绍:“安装的视频监控等监测设备,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守护者我们的工程,杜绝了工程的人为破坏,保障了工程的运行安全,也维护了良好的供水秩序。”
通过数字孪生灌区平台,我市推动由“人工管理”向“智能管理”转变、由“粗放供水”向“精准供水”转变、由“经验管理”向“数据决策”转变、由“经验管理”向“数据决策”转变。灌溉预测更精准、调水方案更科学、用水秩序更规范,灌溉效率和效益双提升,灌区年节约用水约6%以上。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农田灌溉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灌溉保障能力。同时,我们还将积极探索和推广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在农田灌溉中的应用,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市引黄灌溉服务中心信息科科长王力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