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是全国唯一粮食产业经济过千亿地级市,被授予全国首个“全国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示范市”。3月9日-12日,第十八届粮油食品产业博览会暨首届“粮油金三角”高质量发展交流会将在滨州举行。届时,行业主管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相关企业等单位齐聚滨州,共商粮油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大计。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粮油产业看滨州”系列融媒报道,全面展示滨州粮油食品行业发展亮点,持续放大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滨州模式”效应,将“粮油金三角”的金字招牌擦的更亮、叫的更响。
2023年,滨州全市粮食年加工转化量1500万吨以上,“齐鲁好粮油”产品达到59个,均居全省第1位,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在全国粮食产后节约减损工作现场推进会上,“产购储加销”全链条节粮减损滨州模式向全国推广。
在生产端,以“定向培优”夯实产业基础。立足优质小麦“金三角”地带区位优势,鼓励企业向前延伸产业链条,推广订单种植,采用“五统一、一加价”经营模式,形成“公司 合作社 基地 农户”机制,变“市场有什么加工什么”为“市场需要什么种植什么”,减少粮食无效供给,做到优粮优产。成立程顺和院士工作站、山农大田纪春育种团队,集中攻克一批关键育种技术,自主繁育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12个,推广优质小麦订单种植200余万亩,年节约加工原料成本5亿元。
在收购端,以“金融扶持”激发产业活力。2023年,为满足优质小麦订单收购需求,坚持节约、高效原则,滨州市调剂中小企业应对疫情金融稳定基金1000万元,扩大市级政府信用保证基金规模至1亿元,撬动贷款额度达8亿元。目前,依托基金发放专项信贷24亿元,开展市场化收购129.86万吨,总体效益13.65亿元,其中带动农民增收3.98亿元、企业增效9.67亿元,盘活国有闲置仓容29.5万吨,发展稳定优质粮源200余万亩,实现种粮农民高价卖粮、仓储购销企业有钱收粮、加工企业有仓存粮多方共赢。
在仓储端,以“智慧管控”支撑产业转型。大力推广绿色低温储粮技术,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优质粮食保质保鲜、常储常新。近两年,我市新建智慧仓储设施20万吨,全社会仓容达到300余万吨,粮食储存环节综合损耗率0.4%左右,处于全国较好水平。完善粮情监测、远程测控等智能化信息改造,实现管理规范化、数据电子化、远程可视化,仅单线日入库量1项指标,就由400吨提高到800吨,以5000吨仓房为例,双线入库时间由6天缩短至3天,确保新粮抢收入库、储存安全。另外,滨州市还入选国家级粮食物流核心枢纽承载城市,下一步,将以粮食仓储物流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深度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省会经济圈”战略,形成“市内外联动贯通”的运输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现代仓储物流服务效能。
在加工端,以“高值利用”促进产业增效。推动原料全值利用,普通企业加工一吨小麦的总价值在3700元左右,在滨州,小麦能“变”出谷朊粉、特级酒精、赤藓糖醇、膳食纤维、蛋白肽等10大系列600余种产品,产品总价值9140元左右,产值提高147%,做到物尽其用、物尽其值。加快产品梯次开发,促进加工层次由浅到深、加工链条由短到长,把粮食从“田间”运到“车间”端到“餐间”。比如,玉米产业链条上,从玉米到淀粉、再到结晶葡萄糖、再到结晶果糖,依次分别升值1.2、1.57、2.93倍,原料综合利用率达98%以上,实现同等经济价值用粮减少。强化资源循环再生,加大副产物及废弃物循环利用,实现变“废”为宝、降本增效。比如,中裕食品利用废弃物液态酒糟,成功研发纯粮液态饲料,养殖环节“低成本”“零污染”,粮食增量达10%以上,年可节约粮食2万吨以上。
在供应端,以“品牌培育”赋能产业发展。深入实施品牌强市战略,在“齐鲁粮油”品牌带动下,打造全省首个市级粮油区域公共品牌“粮油金三角”,实现省级品牌、市级品牌、企业产品品牌三级联动、同频共振。全市获得中国驰名商标8个、中国名牌3个、山东著名商标15个、山东名牌10个;入选“中国好粮油”产品33个、占全国的6%,“齐鲁粮油”产品59个、占山东的34%。其中,渤海实业、中裕食品两个品牌位居“2023中国品牌价值”食品加工第9位、第12位,中裕食品荣获“第九届省长质量奖”,中裕食品高端团餐服务走进150余家机关事业单位;西王集团被誉为“中国糖都(淀粉糖)”“中国玉米油城”。滨州的“好粮、好油、好品”,既让产业实现提质增效,又让农业变得更有奔头、更有干头、更有盼头。
|